分享
美团技术团队的书单
输入“/”快速插入内容
美团技术团队的书单
飞书用户1861
2023年6月13日修改
源自:
美团技术团队博客
2020年04月23日
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而言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日子。1616年的这一天,塞万提斯、莎士比亚、印卡·加西拉索·德拉维加几位大师相继与世长辞。此外,这一天也是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出生和去世的日期,例如:莫里斯·德吕翁、哈尔多尔·K·拉克斯内斯、弗拉基米尔·纳博科夫、约瑟·普拉和曼努埃尔·梅希亚·巴列霍。
199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定,在4月23日这一天向全世界的图书和作者致敬,鼓励每个人发掘阅读的乐趣,因此设立了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,又称“世界读书日”。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,无论是国家,还是公司,亦或是我们个人,都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新挑战。在这个时候,我们更需要通过读书来保证理性、冷静、客观,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读书中汲取营养,会读书,读好书。
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从美团技术团队内部的书单中精选了23本书籍推荐给大家。之前我们推送过一份技术人必读的《
新春书单
》,而今天的这份书单则涵盖了通用能力(6本)、经济管理(6本)、哲学历史(8本)、人物传记(3本)等非技术领域,也颇具价值。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坚持读书,并学以致用。
通用能力类:6本
推荐理由:
达利欧是著名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,他的《原则》讲述了许多生活和工作的原则,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理解了多少,但拿出其中一项原则都足以引发很多的思考。
例如在公司的管理中,有这么一段话,“它不是一个专制机构,由我领导,其他人跟从;也不是一个民主机构,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投票权;而是一个创意择优的机构,鼓励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不一致,根据不同人的相对长处分析和权衡他们的观点”。这点对团队管理来说很有益处。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大家的长处,达到最终的创意择优。我们需要从他人取得的成就、使用的方法中学习,来主动思考自身怎么做、应该如何思考,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功。
推荐理由:
这是一本非常适合职场人阅读的书籍。它已经在角落里“蜗居”了两年之久,挤在一堆落满灰尘的杂籍中。因缘际会,疫情期间整理房间时看到了它的身影,拍拍扉页,开启了系统化思考之旅。
世界是凌乱的,也是系统化的,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读取它、理解它。事物在空间上彼此关联,在时间上因循变化,表象规律与内在逻辑有着复杂的映射关系,“以管窥豹”与“本位主义”又常常左右的我们的思考,它们都是影响对事物做出正确认知、做出正确决策的“紧箍咒”。如何破咒?该书以浅显易懂的生动案例开篇,循循善诱,为大家带来了一套系统化思考的思维工具。如何建立整体、动态、连续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,如何在复杂系统中以简驭繁。希望能给更多的同学带来一些思考和收获。
推荐理由:
这本书介绍了“教练”这个角色的意义和职责,其中给我认知冲击最大的是“表现=能力-干扰”。干扰影响了知识、信念、热情、专注,从而压制了表现。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做得太少,而是做得太多,过犹不及。了解了这个全新的表现公式后,我意识到自己和团队的表现提升,重点应该在排除干扰上。干扰的来源很多,个人和团队的“上下左右”都会受到影响。作为领导者,要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团队排除干扰。
而对个人而言,也需要提高抗干扰能力。比如书中讲的打高尔夫球的例子,选手在练习的时候和比赛的时候,对同一个球的处理的表现是不同的,能够参加比赛说明选手的基本功没有问题,恰好是临场发挥的时候被过度在意动作的标准性,过度在意得失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表现。排除干扰的核心抓手在于“专注”。专注来自“由内而外”的GROW(目标、现状、方案、行动)式的对话,而这恰恰是作为领导者承担“教练”这个角色,应该采取的有效手段。
推荐理由:
技术人员如何锻炼演讲能力,如何让技术分享更加生动有趣,历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大家一般都认为乔布斯的演讲非常有魅力,觉得乔布斯会是一个很善于演讲和沟通的人。但是,当你读过这本书,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乔布斯。原来乔布斯其实“很不擅长演讲”,或者说,乔布斯只擅长那些充分准备后的演讲。这本书会教会大家像设计戏剧一样来设计自己的演讲内容,让演讲者知道如何策划故事,创造体验,了解观众想听什么,如何装扮数字,以及最重要的“如何反复练习”。
如果大家能够掌握这本书的精髓,即使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,也可能会完成一场精心准备的优秀演讲。当然,如果讲到临场发挥,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。此外,如果结合同一作者的《像TED一样演讲》一起看,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。
推荐理由:
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,而且要建立热爱的生活。职业生涯就像是一场至少长达45年的马拉松,这本书介绍了远见思维和三大职业生涯阶段,并介绍了如何应对职场和生活的冲突。我辈应该多行动、少忧虑,并且提前做好中长期的职业思考和职业规划。如果用“远见”的思维看待眼前的影响和困难,就根本不值得一提。用“远见”的思维,长期有耐心,每天前进30公里。
这本书讲如何求真(实事求是),避免非黑即白、情绪化、极端地看待这个世界。
书中印象比较深的地方:
•
要特别警惕媒体和社会活动家,他们的职业属性注定了需要依靠极端和负面的案例,吸引更多关注度。